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2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湿地生态系统碳汇与碳源过程的控制因子和临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结构组分特征,已成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碳汇。但是近年来对于湿地系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降水减少等原因使其碳"汇"功能减弱,湿地的碳蓄积能力下降且有转变为碳"源"的趋势。文章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份、植物类型、土壤厚度、微生物(底物、pH、温度、氧化还原条件)等方面总结了影响湿地碳汇/源过程的控制因子和临界交替条件。湿地水位的高低决定湿地的氧气环境,与甲烷产生量成正相关,但却与二氧化碳产生量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湿地植物通过通气组织与根系分泌物等影响湿地碳的吸收与排放通量,湿地植株的高度、覆盖率等也是影响湿地作为碳汇与碳源的重要因素。不同深度土层由于其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等微生物活性不同导致各个土层碳吸收、排放通量的差异,通常浅层土壤中的CO2、CH4的产生率高于深层土壤。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到湿地碳的吸收与排放,影响活跃程度的因素包括湿地底物、pH、温度与氧化还原条件等。湿地底物浓度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甲烷的产生率,中性或者是弱碱性环境是产甲烷菌的最适宜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甲烷产生量越大,而温度对于二氧化碳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光合作用来实现。氧化还原电位与甲烷产生量成负相关关系,-150 mV是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最高电位。总体上,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碳吸收与排放过程的复杂,以上这些因子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最后针对如何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控制湿地向碳"源"转化的条件措施方面进行了讨论,包括间歇灌溉、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等来增强湿地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72.
73.
磁力波分解装置属于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产品,具有不污染空气,无需能源燃烧,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利用磁热进行低温分解,不会产生二恶英,处理过程中无需电力、重油等,真正做到零燃料,可在工厂内部安全方便地进行分解处理,大幅降低废弃物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74.
基于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以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结合人工解译方法获得我国25个典型湖库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非点源风险空间分布,并基于水源地非点源风险指数(NPPRI)对非点源风险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我国典型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与二级保护区内居民点、开采用地、农田类用地等非点源风险普遍存在,部分水源地还存在水产养殖、旅游用地、畜禽养殖等风险源. 在监测的25个水源地中,水源地非点源风险隐患为高、较高、偏高、中度、低的比例分别为12%、4%、44%、20%、20%,风险隐患中度及以下的为40%,偏高及以上的为60%,说明水源地中非点源风险隐患总体明显. 另一方面,25个水源地中,非点源风险指数最大为42.0,最小为0.8,表明全国水源地非点源风险现状差异较大,需引起重视. 水源地非点源风险的大小与保护区面积没有正相关关系,各水源地非点源风险程度在全国的空间分布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主要和水源地与城市距离、当地相关部门对水源地重视程度、配套的管理措施及历史状况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5.
2012年3-4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统计了2012年3—4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72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72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56.40%,矿业事故占8.14%,火灾占5.81%,爆炸事故占4.65%,毒物泄漏与中毒占3.49%,其他事故占21.51%。172起事故共死亡732人,伤658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0.38%,矿业事故9.84%,火灾5.19%,爆炸事故4.51%,毒物泄漏与中毒2.60%,其他事故17.49%;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2.61%,爆炸事故19.15%,矿业事故1.06%,毒物泄漏与中毒2.43%,火灾2.89%,其他事故11.85%。2012年3-4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6个省分别为广东(14起)、贵州(13起)、四川(12起)、广西(12起)、云南(11起)、湖北(11起);死亡人数较多的省分别为广西(55人)、云南(55人)、安徽(54人)、四川(51人)、贵州(50人);受伤人数较多的省分别为云南(79人)、广东(65人)、贵州(61人)、湖北(51人)、安徽(48人)。  相似文献   
76.
Hsf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植物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的防御应答机制.基于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藜麦Hsf家族成员进行序列特征、进化和多种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下的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在藜麦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31个Hsf转录因子,主要分布在7号染色体.系统进化树将藜麦31个Hsf成员划分到A1-A9、B1-B5和C组中;但藜麦Hsf成员在A6、A8、B5亚组中出现了缺失.藜麦Hsf成员的HR-A/B区域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进化树中藜麦Hsf成员的聚类结果.藜麦Hsf成员蛋白序列中保守区域的分布呈现出组别特异性.A组Hsf成员的蛋白序列包括HSF domain、HR-A/B、NLS、NES和CTAD在内的保守区域;B组和C组的Hsf成员则缺失了CTAD.在干旱、高温、盐、低磷胁迫和GCFSV病毒侵染下,31个藜麦Hsf基因的表达模式被阐明;其中大量Hsf基因的表达水平被显著地诱导表达,推测其参与了藜麦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的防御应答反应.本研究结果可为藜麦抗逆品种的遗传育种提供大量优良候选Hsf基因.(图6表1参28)  相似文献   
77.
自净作用下渤海海域COD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测算自净作用下我国渤海COD环境容量,按地理特征将渤海水域划分为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以及渤海中部4个分区,从水动力交换扩散和化学降解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利用各分区水半交换周期分别求得COD的扩散能力,另一方面利用COD衰减规律得到其降解能力,综合后得到各分区在不同水质标准下COD的环境容量.研究表明,渤海各湾水域COD浓度和环境容量各不相同,其中,莱州湾水质属于较清洁,在此区间内还有26%的环境余量;渤海湾水质属于轻度污染,在此区间内还有5%的环境余量,辽东湾水质属于较清洁,在此区间内还有88%的环境余量.  相似文献   
78.
唐山市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唐山市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已有排放源数据的基础上,基于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唐山市钢铁企业多个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了符合空气质量模型要求的污染源输入数据,建立钢铁行业和主要防控因子污染源数据库。结合唐山市各县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利用GIS技术,将不同污染因子的排放进行空间分布,最终形成准确完善的多尺度、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介绍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方法体系,为京津冀地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2020年大气污染物区域削减计划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CuO/γ-Al2O3脱硫剂脱除烟气中SO2的反应动力学。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O/(γ-Al2O3)为0.12g/g脱硫剂,X-射线衍射(XRD)表明CuO呈亚单层状态分布。0.12gCuO/g(γ-Al2O3)脱硫剂硫化反应的等压吸附表明,在100~300℃、300~550℃、550~800℃范围内,SO2的吸附性质分别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化学脱附。针对化学吸附过程,提出了Langmuir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SO2的反应级数为1级,活化能Ea为19.98kJ/moL,指前因子K0为9.97×10-5s-1.Pa-1。模型检验显示Langmuir反应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CuO/(γ-Al2O3)为0.12g/g脱硫剂硫化过程中CuO与SO2的反应。  相似文献   
80.
统计了 2021年3-4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54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化工事故、建筑事故、市政事故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54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48.15%,矿业事故占7.41%,化工事故占18.52%,建筑事故占1.85%,市政事故占11.11%,其他事故占12.96%.54起事故共死亡163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5.21%,矿业事故占7.98%,化工事故占18.40%,建筑事故占1.23%,市政事故占6.75%,其他事故占10.43%.2021年3-4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安徽(7起)、江苏(5起)、广东(5起)、黑龙江(4起)和湖南(3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市分别为安徽(21人)、江苏(18人)、黑龙江(13人)、广东(10人)和上海(1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